教师医生成抢手货,新兴职业为何失宠?
9月16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教师、医生、企业家等传统职业是最受未成年人青睐的职业,而游戏玩家、网红、AI高手等新兴职业的受追捧程度却有所下降。有关分析认为,一方面,这与传统职业和新兴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有关,未成年人所青睐的“传统职业”不仅是家长、学校更认可的职业,实则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
传统职业受青睐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江苏张家港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基于2022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蓝皮书》分析指出,互联网构建起未成年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影响着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长规划,从未成年网民的职业取向就可见一斑。
《蓝皮书》中显示,教师是未成年人最为偏好的职业,有31%的未成年人选择其为理想职业,其次为医生(19.8%)、企业家(19.5%)和艺术家(19.3%)。可见未成年人的职业理想选择较为集中,拥有稳定收入的传统行业仍旧最受未成年人青睐。
未成年人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于教育和医疗职业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希望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选择从事教师和医生等职业则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对此,商业专家潮成林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同时,教师、医生等传统职业也是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度较高的职业,“这使得未成年人也更容易选择这些职业”。
与之相应的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智联招聘此前联合发布《2022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报告认为,当代职场人尤其是年轻人有着更多元化求职偏好。在所有受访的职场人中,32.1%倾向于到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占比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体现了当下职场人的“求稳”心态。在“00后”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32.3%,高于“70后”的15.5%、“80后”的27.3%、“90后”的30.1%,但低于“95后”的37.6%,整体趋势呈现出职场人随着年龄层降低,对“稳定”的渴求度越高,与大众对年轻人“不爱稳定爱闯荡”的刻板印象不符。
新兴职业降热度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兴互联网职业热度一增再增。2022年底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2022》)显示,游戏玩家、AI等互联网职业已开始进入未成年人的选择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相比,这一数据今年发生了显著变化。刚刚发布的《蓝皮书》则显示,游戏玩家、网红、AI高手等新兴职业受未成人关注程度均有所下降,降低幅度分别为6个、3.9个和2个百分点。这背后有哪些原因?
一方面,是职业认可度的问题。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虽然网络游戏、AI等新兴职业已经开始进入未成年人的选择视野,但缺乏对实际工作内容和前景的了解,以及能力要求较高、行业竞争激烈等原因,导致未成年人对这些职业的兴趣减退;同时,近两年来,全球科技市场的整体增长速度放缓,国内外科技行业都出现了一波降薪和裁员潮,对年轻人的择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潮成林则指出,未成年人对于新职业的了解和认知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可能对新职业的发展前景和待遇缺乏充分了解,难以确定是否选择从事这些职业。“未成年人面临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传统职业来保障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发展,而不愿意冒险选择新兴职业。”
“传统职业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较高,更符合较多数家长的意愿。”潮成林进一步表示,相比之下,大部分家长对于新兴职业的了解和认同程度相对较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新兴职业的要求对于未成年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有着较高要求,新兴职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路径相对不稳定,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传统职业来保障自己的未来。”
另一方面,这也与当前经济正处恢复期的情况有关。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认为,数据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隐含着的深层次原因。“疫情三年给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多个维度的变化,青少年经历了这次疫情,‘求稳’心态占据了上峰。同时,近期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问题频出,也对青少年职业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职业选择忌“人云亦云”“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未成年人对未来职业作出选择:未成年人青睐的教师、医生等传统职业实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之一,这些职业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必不可少。”胡钰说,“当然,除了传统职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创新则必然产生新兴职业。”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新兴职业规模正不断扩大。人民数据研究院今年发布的《新青年新机遇——新职业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在从业规模方面,近五年来,受产业结构调整、平台经济兴起、青年就业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我国职工队伍整体状况较此前发生明显改变。其中,以新职业从业者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队伍持续发展壮大。来自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职工总数约为4.02亿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00万人,占比约两成。
胡钰指出,“新职业队伍不断扩大”说明就业市场上对“新职业”的需要很大,需要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但是掌握新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积累,需要学习和历练才能达到“新技术职业标准”,目前青少年群体尚不具备“新技术”人才标准,这也造成意愿降低。
“在数字经济下,社会职业的构成更为多元,变化也更加迅速。这就需要未成年人在家长、学校等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胡钰建议,青少年和父母都需要深入思考,如果希望未来有所作为,就要敢于学习、善于学习,还要了解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做一个“终身学习者”,让个体的发展与社会未来发展保持一致,不“人云亦云”,最终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事任何职业都能有所作为、都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